以花入饌

以鮮花製作美食,正可謂秀色可餐,烹者自風,雅食者享美味,還兼具美容養生功效。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孔老夫子的一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論語.鄉黨》)」為中國古代的飲食文化定下了基調。尤其當文人墨客遇上美食,那份吟詩作詞時的怡情雅興、琢磨推敲,一樣用在了食材上,讓高高在上的士人有了煙火氣,也讓柴米油鹽的市井沾了風雅味。

翻開中國浩如煙海的古代書籍,無論是嚴肅的史書,還是優美的詩詞,亦或是引人入勝的小說,美食總是穩穩佔據著一席之地。不僅名稱起得別緻,比如:名為「撥霞供」的兔肉火鍋,將鮮筍油炸而成的「煿金煮玉」。取材更是從植物到肉類,再到魚類、菌類無所不包,而其中最美又最雅的一種,當屬鮮花了。

早在先秦時期,士大夫們便以食花代表自己高潔的精神追求。大詩人屈原寫下了「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化用鳳凰非露水不飲,非竹實不食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淪於世俗的志向與氣節。到了漢代和魏晉時期,鮮花的養生功效開始倍受青睞。�

若要查看全部內容請點此訂閱,謝謝!(若已訂閱,請登錄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02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