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泥灰釉
將溫潤的泥土與曾漂過遼闊海域的漂流木,經高溫烈火結合,大自然的色彩便透過古老神奇的灰釉顯現。
- 作者 昭文
- 摄影师 Tiana Wang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在中國陶瓷史上,有「無灰不成釉」的說法。早在商代,便有工匠發現了草木灰可以在陶器表面形成光亮表面的現象,這便是釉料的雛形。那何為叫「有泥灰釉」呢?這裏的「有泥」說的是位於台灣苗栗的「有泥窯」,是享譽國際的柴燒大師田承泰親手壘起的第一座窯爐。
如今田大師的兒子田彥廷子承父業,並決定將父親當年燒陶的道路親身走一遍,這便有了「有泥灰釉」。田承泰大師最初燒陶是從探索灰釉開始的,儘管市面上有現成的灰釉料售賣,但擔心其中有化學物質,他從開始便去撿海邊的漂流木燒製木灰,製作釉料。灰釉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先要把品類各異的木材燒成灰再過篩。然後洗去堿份,至少要洗九次,直到灰燼完全沒有滑膩感為止,之後晾乾。做釉料時要加入水和少量陶土,調成粘稠狀,才能附著在泥坯表面。燒一噸木料大概需要三天時間,只能得六七斤木灰。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