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正平和兼濟天下
以系列歷史節目《笑談風雲》和油管「天亮時分」頻道吸粉無數的章天亮教授,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衡藝術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如今在美國飛天大學講授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史的章天亮教授,是一位電子工程博士。許多人初識他是始於2011年新唐人電視台開播的一檔大型講史節目《笑談風雲》,作為主講人的章教授在節目中橫跨二十四史,從先秦講到大明,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精彩的歷史故事和事件在他的口中變得立體而生動,中間穿插的一些點評和見解又頗具深度和智慧。許多觀眾從第1集追完了全部192集,期間走過了九年。
說起《笑談風雲》的影響力,章教授將其歸結為自己獨樹一幟的歷史觀。早在1995年,章教授便成為了一名法輪功修煉者,每日打坐煉功、學習上乘佛法,並以此為觀照歷史的指導思想。這讓他能夠突破主宰學界的馬克思主義歷史觀,也讓紛繁複雜的歷史變局有了清晰的主綫。千頭萬緒的歷史事件因此而條分縷析、層次分明。他對許多歷史事件原因和影響的解讀讓許多觀衆有耳目一新之感。
2019年,章教授又在YouTube開通了「天亮時分」頻道,追蹤全球熱點時事,很快以客觀縝密的分析,以古鑒今的論述吸引了數十萬粉絲,如今頻道總點擊量已近九千萬。本期《品位》特別邀請到了章教授,請他來與我們分享一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平衡藝術。

您大學時學習理工科,而現在從事的是文史學科,您覺得文理科之間有哪些可以相互聯繫和借鑒的地方?
文科和理科是現代人的一種劃分。我認為一個人既應該有縝密的邏輯思維,也應該有嫻熟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前者是理工科訓練的結果,後者是文史訓練的結果。其實中國古代的教育都是通才教育,有很多名人都是通才。他們既是衝鋒陷陣的猛將,也是運籌帷幄的軍事家,還同時是傑出的政治家、詩人、書法家等等,像是唐太宗、岳飛、曹操、王陽明,都是如此,上馬打仗,下馬治國。西方也有這樣的通才,像米開朗琪羅和達芬奇,他們是藝術家,同時也是建築師、工程師、科學家。
那如何成為一名通才呢?
我覺得人都應該去學習一些哲學。人類的科學、歷史、文化、社會學發生重大突破的時候,通常都是因為一種哲學上的突破。我個人將研究學問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是研究人和神的關係,像是宗教、哲學,司馬遷曾說:「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是一種跨越時空,探索世界本質和宇宙永恆規律的研究態度;第二等,是研究人和人之間的關係,如:政治、法律、社會學、心理學;第三等的學問是研究人和物之間的關係,象物理、化學、計算機這些。我認為人需要提升自己的學問等級,哪怕你是學習科學或者工程學,也要學習一點歷史、哲學、宗教等等。哲學是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的概括和總結,是有指導性的。掌握一種哲學,那你基本上就可以用這種哲學作為其它學科的指導,也就容易有所突破了。
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就是他在哲學層面的一次思想突破之後誕生的。那天他搭電車去上班路過伯爾尼那幢著名的大鐘,突然想到一個場景,如果他乘坐的電車以光速駛離鐘樓,那時時鐘會呈現停止狀態,而他在電車中的手錶則會正常運行。隨後,他提出了相對論,打破了從牛頓延續下來三百年的恆定時空觀,也打破了物理界過去因循的科學研究方法。相對論說的是時間會因為運動速度的不同而變化,速度越快,你的時間流逝就越慢。當時這些還無法測算和驗證,完全是他頭腦風暴中想出來的。因為他的時空觀變了,實際上是看待這個宇宙的方式變了,他才能在科學上做出革命性的突破。其實我的歷史觀的形成,能夠突破歷史教育的框架,也是因為我的宇宙觀發生了變化。
在建築、藝術、文化等許多領域,中國人都喜歡圓轉,這其中有怎樣的思想智慧?對現代人的生活又有怎樣的借鑒?
中國的文化在創始的時候來源於道家,人文初祖黃帝就是一位道家的修煉人。所以中國文化從一開始就帶有濃重的道家色彩。道家最高的思想源自太極,認為那是造就宇宙的規律。太極是圓轉的,沒有直線,陰陽各佔據一半,在一起共存,同時陰中有陽,陽中有陰。
太極圖影響著中國人的各個方面。太極是圓的,中國人的時空觀也是圓的,所以你看到中國人的日曆用干支紀年法,每六十年一個輪回;建築的門窗會有圓的;中國古典舞的舞蹈動作也是以圓為美,有平圓、立圓、八字圓等等,運動路綫也注重圓。太極圖中還包含著物極必反、以退為進等許多智慧,影響了中國人為人處世的方法和原則。這是刻在中國古人骨子裏的,會自然去遵循。
當下的教育和社會環境更強調人為了實現目標要高歌猛進、一往直前,那中國傳統的「以退為進」是怎樣一種狀態呢?
太極圖中陰到了極盛,陽就會出現;陽到了極盛,陰就會出現。中國古代的人都懂得物極必反的道理,所以會選擇功成身退,最終的結果也證明他們是對的。例如:春秋時期寫了《孫子兵法》的孫武,曾與伍子胥一起率領吳國軍隊去攻打楚國,五次作戰就攻占了郢都。吳國和楚國相比,就好象今天的墨西哥跟美國對比一樣。然而,在孫武的指揮下,吳軍以很小的代價就大獲全勝。
回到吳國後,吳王闔閭要重賞孫武,孫武卻拒絕了,堅決要求退隱。他在離開吳國時對與他一同作戰的伍子胥說:「子知天道乎?暑往則寒來,春還則秋至。王恃其強盛,四境無虞,驕樂必生。夫功成不退,將有後患。」意思是天道循環便是暑往寒來、盛極則衰,如今吳國強大到沒有敵人,則必然會滋生驕奢之氣,會開始走下坡路,如果功成不退,將來會有災禍。
孫武隨後離開了吳國,連吳王賞賜給他的錢財都散給了沿途的百姓。伍子胥沒有聽孫武的話,後來吳國被越國打敗,伍子胥被吳王逼迫自殺了。中國歷史上類似的功成身退的例子還有很多。其實西方也有,比如: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他當時可以做國王,但放棄了,令後人非常敬重他。但華盛頓是個案,是自己的修養和性格使然。而功成身退,在中國古人那裏則是一個常識。
品位:孔子曾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合」,這對當下處理觀點分歧和人際關係有怎樣的借鑒作用?
給大家講一個中國古代君子們「和而不同」的故事吧。北宋時期有三位很有名的文學家和政治家,分別是位列唐宋八大家的蘇軾、王安石和編撰《資治通鑒》的司馬光。三人曾經是很好的朋友。後來,王安石擔任了宰相,開始變法,司馬光和蘇軾都激烈地反對他。三人開始經常發文章互相抨擊,甚至朝堂之上都會爭執起來。
但當蘇軾因為「烏臺詩案」被關進大牢,要判死刑時,王安石卻上書皇帝說:「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最終蘇軾被免去死刑,改為流放。後來王安石晚年退隱金陵,兩人同游鐘山,把酒言歡,之前朝堂上的爭端就像不存在一樣。
王安石的變法最終失敗了,一些不滿他的人趁機到皇帝那裏詆毀他,而接替他擔任宰相的司馬光卻勸說皇帝千萬不要聽信那些讒言。王安石病逝后,司馬光勸哲宗對王安石「宜優加厚禮,以振起浮薄之風」。雖然這三個人因為政見不同而在朝堂之上爭執了大半輩子,但都沒有想去致對方於死地,反倒在對方落難時去幫扶。他們的故事很好地詮釋了甚麼叫「君子和而不同」,即我不讚同你的觀點,但我們可以融洽地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