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最美是時節

在攝影師陳帆的鏡頭中,中國的二十四節氣是最富詩意的曆法,一幅幅如畫的風光中是老百姓順天應時的生活百味,也是歷代文人雅士筆下的情懷清韻悠長。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他是一位哲學碩士,卻意外拿起相機,記錄下最美的中國二十四節氣。他是一位攝影師,又寫下了飽含深情與哲思的文字,令人在享受視覺饗宴的同時,品味出中華文化穿越千年的詩情畫意。他是陳帆,知名人文地理攝影家、暢銷書作家。而最初讓我們關注他的,是一本名為《人間時節》的影集。

翻看《人間時節》中的照片,是一種溫潤靜謐的享受,像是在與中華五千年的文化進行一場私密深切的對話。其中有立春時節白居易的「白日斜漸長,碧雲低欲垂」,也有桃花盛開時,李白與汪倫之間的真摯友情;有《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也有宋詞中的「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它是陳帆花費十五年的光陰行遍全球之後,發自內心的感歎,「最美還是中國的山河風景」。

驚 蟄
湖南 小東江
他說,我一生漂泊,
只因年輕時見到了你,
人世間便再沒地方能是我的歸處。

陳帆坦言,《人間時節》這本影集並非他刻意為之,而是在整理多年積累的作品時,自然出現的主題。對於二十四節氣,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都保存著與它同步的節奏,如同每一次的心跳,鐫刻在生命裏,隨自然界的交替輪迴,與天地合一。二十四節氣又是充滿煙火氣的,在漫長的農耕時代,它是老百姓生活的圭臬,寄託著五穀豐登的美好願望,也承載著節慶時令的雅興歡愉。

可惜的是,隨著工業化的到來,二十四節氣距離當下人們的生活已是漸行漸遠。有了天氣預報,我們出門再也不需要關注是夏至還是大寒;有了暖棚冷庫,我們也未必再去春分時播種,芒種時收穫,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各種水果和蔬菜,然而這樣看似富足舒適的生活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

若要查看全部內容請點此訂閱,謝謝!(若已訂閱,請登錄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02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