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儀式感
讓古老的智慧閃耀在日常點滴中,感受美好、愉悅與健康。
曾幾何時,儀式感在生活中是如此重要的一件事。中國古代的儒生在讀書前要先焚香淨手以表達對知識的尊重和自身的謙卑;大文學家蘇東坡會每天在睡前認真梳頭一百下,這是他一天生活結束的標誌,也是養生之道;在英國,貴族們會在午後的花園中安放好整套的茶具和盛放茶點的三層銀色托盤,一絲不苟地享受一場悠然的下午茶。
然而,在越來越講求快捷高效的現代生活中,儀式正在失去它們曾經的位置。除了依然還算盛大正式的結婚儀式、開幕儀式等,那些如今看起來可有可無的祭拜儀式、節日儀式都在逐漸被簡化遺忘。生活也在儀式感淡化的同時黯淡了下去,仿佛變成了一條平白的直線,再也沒有了那些令心跳加速的小幸福,也沒有了回想起來總有別樣滋味的小感動。
村上春樹曾說過:「如果沒有這種小幸福,人生只不過是乾巴巴的沙漠而已。」即便我們做不到如電影《蒂凡尼的早餐》中的奧黛麗.赫本一樣,每天清晨穿上黑色小禮服,帶上優雅的珍珠項鏈,在蒂凡尼的櫥窗前,溫柔從容地吃完手中的早餐,那也可以每天給自己留出專享的一刻鐘,去品一杯有故事的熱巧克力或是來自原始叢林的古樹茶,這一天的生活便多了一份愜意和滿足。同樣是烹製一頓晚餐,把電飯煲換成傳統的日本土鍋,即便是放入相同的食材,像是冬季裏經典的蘿蔔和羊肉,那小火慢燉的過程像是把心都化在了其中,讓美食有了一份愛的味道。
在青藏高原上的一個小村莊中,來自美國的益西德成每天清晨都會像當地的藏民一樣,先去寺廟轉一圈,到了晚上會再去一次,這種虔誠的儀式讓她心無旁騖地與村民們一起織造出了全世界最好的氂牛絨織物。以再現中國五千年神傳文化為使命的神韻藝術團,每年一次,歷時半年的全球巡演對每位舞蹈演員來說,都是一次身心的巨大付出與考驗。不過,即便旅途再緊張和勞頓,他們都會為過生日的成員認真慶祝,有蛋糕、有禮物,也有亟待實現的願望。彼此之間在舞台上的默契和信任,正是在這樣共同度過的特別時刻中積累建立起來的。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儀式感代表著儒家文化所倡導的「禮制」,是修身齊家治國的關鍵所在。《荀子》有言:「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整飭嚴格的禮儀制度存在於中國古人的衣食住行之中,尤以恢弘瑰麗的建築最為典範。兩百年前一位來到中國的法國傳教士似乎發現了這一點,花費諸多時間精力描繪下當時的中國古建築,並帶回法國收藏於國家圖書館。如今,一個新生高端時尚品牌「端木良錦」,其創辦者居然是一位專業建築人士,他用溫潤的木材製作出令人眼前一亮的美麗手袋,其中借鑒的許多美學和工藝理念也是來自中國的古建築。
對於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儀式感依然應該擁有它的位置。它能讓我們放緩匆忙的腳步和緊繃的神經,去感受身邊的樂趣和美好;能讓原本平淡的日子有了詩意和遠方。也許在時代的變遷中,儀式本身會隨之發生著變化,但它帶給人的感受將一如既往。正如童話故事《小王子》中所說:「儀式感就是使某一天與其它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它時刻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