疊石藝術奇觀

不使用任何工具和外物助力,讓普通的石頭如突破地心引力般矗立疊加,其中奧秘何在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你的腦中一片空白,只是能感覺到那塊石頭。你甚至能感覺到它是如何傾斜的,如何與另一個石頭發生輕微的摩擦。」
—Peter Juhl

在東方文化中,石頭是自然界中可得天地靈氣的存在。在千百年的歲月中淡然寧靜地接納著風雷水火的洗禮,潛心孕育著內心中那份造化,也許是從仙界落入凡間的通靈寶玉,也許是逍遙天地間的跳脫靈猴。文人們從石頭中生發出奇幻的想象和靈感,達官顯貴的園林中也必然少不了石頭的身影。人們從石頭的存在中看到了一份恆久安穩,希望能有它的達觀自在,讓生活恰如「雨過竹風清,雲開山頂露」一般的靈動明淨。

如今,現代人似乎找到了一種新的方式來從石頭中獲得寧靜和啟悟。也許你已經在社交媒體或者新聞報道中看到過一些照片和視頻,一摞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石頭,不知如何被以不可思議的方式疊搭起來,屹立不倒。更難得的是,這些石頭完全是天然的形態,少則三兩塊,多則十幾塊的石頭之間完全不使用任何粘結劑,就那麼以一個個極小的接觸點,一層一層聳立起來。

這門神奇的技藝名叫「石頭平衡」,目前在全球廣為流傳。來自美國的Peter Juhl便是其中的高手,他與這種藝術形式已經結緣超過二十年。Peter認為「石頭平衡」的創作過程不僅是在平衡石頭,更是在平衡創作者自己的心態和生活。

Tipping-Point-2
Peter在全神貫注地完成一件作品。

隨心而動

Peter年輕時經常去明尼蘇達州的蘇必利爾湖度假。二十五年前的一天,他厭倦了只是在沙灘上扔石塊或者在大石上蹦來跳去,一個想法突然出現在他的腦海中。

Peter來到一塊大石上坐下來,又從身邊隨手撿了一些石塊,想辦法利用大石上的坑窪和裂縫將石塊的某個尖角卡住,讓它直立起來。最終,Peter成功立起了一塊岩石。「當它立起來時,我很驚訝。後來,我想我可以將它發展成一種藝術形式,創造出美觀、令人愉悅的藝術品。」

創作「石頭平衡」時需要創作者全身心的投入和高度的專注,這個過程很類似坐禪入定,需要讓心境與手中的石頭達成某種奇妙的默契。「當我把石頭放在了恰當的位置,只需要輕微調整,就可以準確定位它。當你知道它放對了,就可以鬆手了。」Peter說他在做「石頭平衡」時,除了有一個最終成品的初步設想之外,其它時間不會刻意去思考,只是高度專注。在Peter教授其他人做「石頭平衡」時,許多人也有類似的狀態。

「當他們進入這種狀態時,他們的手指突然就知道該做甚麼了。」Peter說:「你的腦中一片空白,只是能感覺到那塊石頭。你甚至能感覺到它是如何傾斜的,如何與另一個石頭發生輕微的摩擦。」Peter形容這個過程有點像騎自行車,騎車人的思想不會放在自行車上,但身體會自然計算著如何去維持平衡。「(身體)像是被甚麼東西接管了一樣,自行運轉起來。」

Tipping Point DSC_1601_Edited
「石頭平衡」所呈現出的簡單和平衡之美,深深吸引著Peter。

平衡秘訣

Peter做「石頭平衡」時發現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想要完成一件作品,其中的某塊石頭必須要有瑕疵——坑窪、裂縫,也許只需要小到幾毫米,但必須要有。「這可能有點諷刺,正是石頭上不完美之處的存在,才讓完美平衡的結構得以實現。」

隨著Peter做「石頭平衡」越來越久,他逐漸不再像起初那樣隨意了。他會在出發前好好策劃一番,確保天氣適宜,還要帶上合適的裝備和補給。有一次,他清晨很早便到了海邊,氣溫很低。「我想我要在自己太累或者天色變暗之前完成作品。」事實證明,他這種心態恰恰於事無補。

「當你頭腦中想的太多,那與你創作時所需的心態恰恰是相反的。你需要一個開放的心態和清醒的頭腦,並且享受去擺弄那些石頭的過程,直到大功告成。」Peter曾是一間世界五百強公司的IT系統管理員,他在職業生涯早期時就像一輛開足了馬力的跑車一樣,每天想著向前、向前、再向前。「但到了後期,我意識到,嘿!就去享受,去創造好了,事情最終會搞定的,結果真的就搞定了。」就在去年,做了將近一輩子IT的Peter終於退休了,他可以投入更多時間在「石頭平衡」上,但他的心態始終保持著那份輕鬆自在。

「我在認真對待這項藝術,我想做好它。但我不想失去平衡,過於投入,突然又變成了一個忙碌的機器人。」Peter說搞「石頭平衡」讓他得以擁有更平和的心態來對待曾經壓力很大的IT工作,如今他更不想讓創作這門藝術成為新的負擔。「如果你太用力,或者太想要一樣東西,你可能會因這種過度的壓力而阻礙自己。在意,又不要過份在意,這就是實現平衡的秘訣。」

Tipping-Point-DSC03281_Edited
Peter將「石頭平衡」藝術比作西藏僧侶繪製曼荼羅沙畫,是注重過程、不求結果的藝術。

禪境之美

Peter說創作一件「石頭平衡」作品的過程,很類似藏傳佛教中僧侶們製作曼荼羅沙畫。每一幅曼荼羅畫的製作都是一個漫長枯燥又艱苦繁複的過程,但僧侶們一旦完成它,就會將其掃除。「重要的是我們創造了它,擁有它或保留它並不重要,我對石頭平衡也有同感。」Peter曾看到過一些跟隨他學習「石頭平衡」的人,完成了一件非常美麗的作品,但石頭很快塌落下來,那個人會因為自己的作品如此快速的消失而感到懊惱和失望。

不過長存於世並不是「石頭平衡」追求的目標。「我曾有些作品,在完成五秒後就倒下了,這其實是個關於創造的過程。」在從事「石頭平衡」多年後,Peter對如何評鑒一件作品的美感也有了新的認識,不再追求如何將石頭堆疊的更複雜、更高大。事實上,即便是從技巧角度來說,那些看似簡單的作品可能更難去完成。

「如果沒有高超的技巧,是無法完成那些簡單的作品的。」Peter說:「但這不僅僅是為了追求技巧,技巧是為創造美服務的。」

目前,Peter正在通過教授「石頭平衡」來幫助一些人克服自身的問題。他的一個學生自幼患有注意力缺陷障礙(ADD),一直得不到有效治療。在學習了一段時間的「石頭平衡」之後,這位學生開始學會集中注意力,放慢思維和行為,他用「天賜之物」和「不可思議」來形容這門正在逐漸興起的藝術形式,並對Peter表示深深的感謝。這讓Peter感到很欣慰:「這對我從事的『石頭平衡』藝術來說,是最好的肯定。」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11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