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autiful-architecture-1

建築之美的真諦

一段參觀凡爾賽宮時的靈性體驗,激勵一位澳大利亞年輕人走上了設計古典風格建築的道路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我曾思考過很多年,美究竟對我意味著甚麼。我認為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這句詩給出了完美的答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即是一切你們於世間所知的,一切你們所需知道的。』」
——James Howard Smith

James Howard Smith在澳大利亞那片自然景觀豐富的土地上長大。因為父親是一位國際航線的飛行員,James小時候曾有機會到世界各地旅行。每當來到那些亞洲和歐洲的古老建築前時,James小小的心靈裏總是會升起一種莫名的感動,他暗下決心,等長大了一定要做一位建築設計師。

beautiful-architecture-3
建築設計師James Howard Smith。Photo courtesy of James Howard Smith

如今,James實現了孩提時的夢想,在參與過許多大型私人宅邸、市政建築和一些地區整體規劃項目之後,他來到紐約的哈德遜河谷定居。目前除了建築設計師的工作,他還在當地大學講授古典建築相關課程。此外,他還是一位優秀的建築攝影師。

建築的歷史久遠而漫長,每個時代最宏大壯麗的建築都是當時社會文化和工藝藝術的集大成之作,是整個人類最寶貴的傳承財富。James從那些悠久的古典建築中解讀出許多可以提升當今人們生活品質和美學理念的元素,下面就請大家一同來領略James與《品位》讀者們分享的他鑽研建築領域多年的心得吧!

beautiful-architecture-1
座落在雅典衛城之上的帕特農神廟,興建於兩千五百多年前,是最恢弘壯麗的古建築之一。Shutterstock.com / QinJin
您第一次被古典建築吸引是在甚麼時候?

我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去希臘旅行。在雅典周圍,我看到了那些古老建築中美麗的雕塑和裝飾,當年巨大的城市公共廣場,如今已經陷落到地面十英尺以下的地方,我們依然可以看到它斑駁的遺跡。著名的帕特農神廟也深深打動我,它令人歎為觀止,如此超凡而美麗地座落在衛城之上,俯瞰著雅典這座城市。這些與城市相依相伴的建築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們所展現的古老的藝術形式和智慧就在你面前,存在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您認為建築之美,美在何處?

在學習建築設計之前,我是一名雕塑師,也是一名攝影師,這些對我從事建築設計有很大幫助,因為建築是一門將視覺和雕塑之美融入生活的藝術。我曾思考過很多年,美究竟對我意味著甚麼。我認為英國詩人約翰.濟慈的這句詩給出了完美的答案:「美即是真,真即是美,即是一切你們於世間所知的,一切你們所需知道的。」在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很簡單純粹的觀點。美和真是共存的,人們應該知道美和生活的本質可以非常簡單。

有時建築設計的過程可能會非常複雜,因為需要考慮許多不同方面的問題。例如:空間的社交功能必須非常方便和友好;構建時需兼顧未來可變化的彈性和堅固性,這樣建築的壽命會更持久。但最終美就是能帶給人快樂的東西,(就像那些設計和構建都很優秀的建築),是能讓我們的設計與靈性相連接的因素,當人們從(建築)中感受到更多真實,他們便會意識到這就是美了。

在您的設計生涯中,是否也曾在思想理念上經歷過變化?

一般來說,當人們開始從事設計行業時,往往會想把所有的招數都拿出來,做出一些了不起的東西。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你的成熟,你會意識到那些微妙之處才是創造出非凡設計的關鍵。此外,經過學習建築學,我對美的欣賞和理解也豐富了很多。就像當你開始了解管弦樂團中所有不同的樂器,你再聽到一段古典音樂,便會從更深的層面去欣賞了。

beautiful-architecture-4
位於凡爾賽宮花園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法式建築。Photo by J.H.Smith/Cartiophotos
在遊歷世界各地時,哪些建築曾帶給您特別的印象和體驗?

當我參觀法國的凡爾賽宮時,我特別注意到了它那高大、優雅的整體形制。當你的視線移向建築頂部時,你會發現更多的細節。比如在屋簷處有一圈小欄杆,感覺像是露臺可以站在那裏,其實不能,那只是裝飾。上面還有孩子在玩耍和精緻的鮮花盆座的石雕裝飾,看上去既歡快又輕盈。所有這些元素加在一起有一種令人振奮的純真,一種純粹的輕鬆體驗。

我去過文藝復興的發源地,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當我走進聖母百花大教堂的大門,進入主教堂中那巨大的空間時,我的呼吸都停止了。哇!真是太震撼了。那個空間非常寬廣,還有垂直的線條將你的視線向上飛升延伸。當你繼續往前走,就會通過一條過道,來到一個更加高大的穹頂之下。穹頂上描繪著從地獄層層上升至天堂的景象,讓我感覺那個空間彷彿與宇宙相連,非常打動人心。

beautiful-architecture-5
佛羅倫薩大教堂的壯麗拱頂。Shutterstock.com / Chris Hill
參觀這些古典建築,會為您帶來怎樣的設計靈感?

我很喜歡借鑒意大利和中國古典建築中,採用中央庭院將自然光線引入室內的做法。我去過臺灣的古廟,進去之後你會發現庭院當中投下的影子,像是兩側牆壁之間的連接,也將建築內的人聯繫起來。由於庭院上空沒有遮擋,下雨或下雪,晴天或陰天,都會直接呈現在其中,讓住在院落中的人更多接觸到自然。

當你站在庭院中向上望去,如果周圍的建築比較高,你會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與天空相連的通道中,中國人稱之為「天井」。這口「井」會投下光,當你從院落深處向外走,會看到那些長長的迴廊,它們的盡頭處便是一道庭院中的天光。這縷光亮會吸引你往前走,像是即將走進一座神秘的花園。

從居住功能上來說,庭院也是一個很受歡迎的地方,一家人或是客人可以在此相聚。它不像客廳那麼正式,也不像臥室那麼私密,有一種更悠閒隨意的感覺,可以讓幾代人在此共享天倫之樂。

beautiful-architecture-6

beautiful-architecture-7
上圖:中國傳統四合院中的天井。Shutterstock.com / QinJin。下圖:意大利錫耶納隨處可見的街景。透過前門瞥見房子和公共空間,庭院似乎在邀請你進來做一番探索。Photo by J.H.Smith/Cartiophotos
能否舉例說明一下,您是如何將傳統的庭院融入現代設計中的?

我將庭院的理念運用在了我一座佛堂屋的設計中。建築的庭院格局在中國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唐代的建築中非常突出。一個個院落座落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每個院落稱為「一進」,所以有兩進,或者三進院落的說法。

我的佛堂屋借鑒了這種庭院設計,巨大的窗戶和玻璃門,讓自然光充滿了庭院般的中央空間。它還可以作為房子不同區域之間的過渡,平衡整體空間。

beautiful-architecture-9
樹林間的「佛堂屋」在夜色裏看上去無比靜謐,更寬大的挑檐設計靈感源自中國唐朝的寺廟。Photos by J.H.Smith/Cartiophotos
佛堂在中國文化中是用來修行的地方,您是如何在設計中體現這一點的?

實際上,我這座房子不是為特定的客戶設計的,我希望有潛在的客戶會被這座房子中我所設計的東方傳統精神而吸引。

佛是覺者,是通過修行覺悟之人,佛堂是供人每天修行、打坐、學法和反省自己的地方,我希望這裏能有一種神聖感。當你進入房子的主空間,你可以前往臥室,也可以穿過中庭,走上幾階樓梯來到另一層,佛堂就在這裏,它在更高處。每天早上起床洗漱後,向佛堂方向看去,你會感覺那裏在發光,因為安置在那裏的宣紙屏風是半透明的。順著光線來到佛堂中,地上有榻榻米,一扇玻璃門通向陽臺,一切都很簡單,與大自然連通。

房子一層是木質結構的柱子和橫樑,像是堅固的唐代建築。屋頂的挑檐也比一般美國建築大,這也是借鑒了唐代廟宇的風格。後來有一個家庭喜歡上了這座房子,他們很年輕,但很喜歡我這種充滿東方靈性的設計,與他們的性格也很契合,我們之間挺有緣份。

beautiful-architecture-8
James Howard Smith設計的「佛堂屋」,佛堂的門採用了日式屏風式的透光設計。Photos by J.H.Smith/Cartiophotos
您自己信佛嗎?這種修行對您的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我曾經探索過許多靈性方面的修行方式。直到有一天,一位好朋友向我介紹了來自中國的上乘佛家修煉法門法輪大法,又名法輪功,我的生活從此徹底改變了。
我的背部曾經骨折過,但好在法輪功的動作很柔和,我可以每天做包括打坐在內的五套功法。幾週之後,我的背部奇蹟般的痊癒了,骨折完全癒合了。我的身板又挺拔起來,睡眠也得到了改善。不僅是身體上的改善,法輪大法還讓我糾正了之前很多錯誤的思想,讓我按照真、善、忍的標準去做人。就像我之前住在城市裏,周圍充斥著車水馬龍、人聲鼎沸。後來,開車去到鄉下,發現一切突然安靜下來,內心是如此的平靜安寧。修煉法輪大法驅散了我身邊的陰霾,讓我豁然開朗,可以更多地發現和觀察那些美麗的事物。

這份內心的寧靜對您的建築設計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修煉為我的存在和內心世界開闢出更廣闊的空間,讓我在更加內斂和平靜之後可以欣賞到更多微妙的美。我在修煉真、善、忍的過程中,與美也越來越近。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的性格一直在逐漸轉變著,向更接近真、善、忍的方向靠近。我還記得在參觀凡爾賽宮的那段時間裏,當我逐漸回歸到更真實的自我的狀態,內心無比平和時,我會感覺像是與那些花園、那些建築、亭臺樓閣和小特里亞農宮產生了聯繫,它們似乎在跟我說話,將它們所蘊含的古典建築的美和力量源源不斷地送入我的心裏,正是那次旅行激勵我決心成為一名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設計師。

「當你站在庭院中向上望去,如果周圍的建築比較高,你會感覺自己像是在一個與天空相連的通道中,中國人稱之為『天井』。」
——James Howard Smith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14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