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寄語:匠心.傳承
威爾士著名詩人迪倫.托馬斯對於創作和匠心曾有這樣一段充滿詩意的描述:「最好的雕琢總是會留下一些孔洞和縫隙,只有這樣,那些連詩歌都無法盡言的東西才能在其中穿行縈繞、火石電光。」對於在長達十多年時光裏尋遍世界各地,致力於講述那些最具文化傳承、最富匠心精神故事的《品位》來說,我們對於迪倫的話有著深深的共鳴。在那些工匠們用雙手創造出的令人歎為觀止的作品面前,令我們感動的不僅僅是那些觸目可見的巧奪天工的技藝,更是他們幾十年如一日用全部身心去反覆雕琢一件作品的信念和誠意。
如今,十三年過去了,我們發覺那些對話所帶來的驚歎和歡愉沒有任何消褪,反倒為當下忙碌喧囂的每一天賦予了更多的充實和安定。這才恍然發現,雖然時代變遷,工業化量產的物品充斥著市場,但這些跨越古今東西的匠人們所堅守和傳承的精神依然還是如此打動人心,他們那獨具匠心、神乎其技的作品不僅依然獨一無二、不可替代,而且只會隨著歲月的流逝而愈發顯得彌足珍貴。
無論是用一雙妙手將平凡無奇的稻桿變身成精品藝術品的法國藝術家Lison de Caunes;還是僅憑一把剪刀,就把一張白紙化作夢幻童話世界的北歐剪紙藝術家Karen Bit Vejle;或者是歷經四代傳承,其作品被日本王室選中作為國禮的日本銅鐵器工坊「喜泉堂」等等等等,在別人看來日復一日重複的辛勞中,他們堅守著匠人的信念,怡然篤定,用充滿誠心的投入和付出為我們展示著堅守匠心所帶來的種種美妙,以及無限的香醇與快樂。
回顧和重溫著那些一路走來,至今仍存留在我們記憶深處最動人的工藝故事,於是,這期「匠心.傳承」特刊誕生了。我們重返歐洲文藝復興發源地佛羅倫薩,穿過古老街道那迤邐斑駁的石板路,在古老的、溫暖似陽光的黃色牆面的教堂和民居之間選擇停留在Antico Setificio Fiorentino紡織工坊那平凡的大門前。走進其中的那一刻,我們聽到了達芬奇發明的織機仍舊在歡快地發出有節奏的聲響,恰似演唱著一首「絲綢之歌」。這種每天每檯織機只能織出約15吋的綢緞,至今仍以其獨一無二、不可替代的高貴質感妝點著歐洲各座皇宮城堡。
還記得七年前,當我們驅車從巴黎向西大約行駛了250公里,一座有上千年歷史的修道院正座落在安靜的小鎮上。一位慈愛的修女接待了我們,她和姐妹們數百年來隱遁於此,安靜地將細若「天使髮絲」般的絲線編織成蕾絲,一片不大的蕾絲竟要花費數月。其中所需的專注和毅力,恐怕只有最虔誠純潔的心靈才可以做到。「它賦予了我們耐心、堅毅、謙卑、靜默等美德,在蕾絲中你可以看到這種神性的美。」Prioress修女的話至今言猶在耳,她們編織繁複細密蕾絲的過程,不正像是在為生命的蛻變升華而編織的繭夾嗎?
無論身處遠離塵囂的廟宇,還是居於車水馬龍的大都市,每位擁有化腐朽為神奇力量的傑出工匠,都擁有著相似的出世之心。我們回憶起了香港珠寶大師陳世英,聽他講述自己當年十六歲時便去寶石工廠做工,從迷茫到找到方向,從剛看到曙光又被人騙到一無所有的坎坷經歷。一件件不幸堆疊,如一次次刀砍斧鑿,讓他內心深藏的珍寶破石而出。在他最走投無路之際,曾在一座佛堂待了兩年,此番經歷讓他日後的作品和人生都融入了空靈的禪意,懂得了捨,懂得了愛。他最終在珠寶業界取得了獨一無二的成就,獨創舉世聞名的「世英切割法」,融浮雕、陰雕、寶石切割等多種技藝與一體,後來更成為五十年來唯一一位獲邀參加巴黎古董雙年展的華人藝術家。
當我們翻看過往的故事,一位位在這個浮躁的時代依然堅守著自身領域的「道」,潛心篤行的匠人和大師的身影如走馬燈般在眼前陸離流轉。英國著名作家喬叟曾引述過西方醫學奠基人——古希臘醫師Hippocrates的一句話:「生有涯,而藝無涯。」而中國人自古以來相信,高超的技藝來自神佛的啟悟,連接著人類獨有的靈性和神性。匠人們不斷提升技藝的過程,也是生命不斷向上攀升的過程,即便窮盡一生去追尋,依然不斷有更高更遠的境界去發現。當大家的目光都聚焦在人工智能的新動向的話題之時,我們為何還要如此堅持用雙手去創造?用靈魂去打磨?答案也許就在本期的這些故事中,等待您去探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