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120-sub_home

主編寄語:侘寂之美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木末芙蓉花,山中發紅萼。澗戶寂無人,紛紛開且落。」當於初秋微涼的風中回憶起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首《辛夷塢》,那淡淡的詞句間升起了一股寂寥,一縷哀嘆,花開花落,四季流轉,生命就在這如剎那間完成了它從成長到綻放,又到凋落歸於塵土的過程。

翻開歷史的書頁,有多少文人墨客、匠人畫工曾流連在這場生命與時光的交錯中,尋找著屬於自己的那一刻。那是對世事無常的慨嘆,將短暫美好記錄下來化作永恆的執念,還有最終讓心靈歸於空明的了悟。世間萬物皆屬於自然,歸於自然,何不如莊子般鼓盆而歌,坦然面對世事變遷,接受這「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

DP--08---issue-120

這便是我們本期的主題「侘寂之美」,它的「寂」不是枯寂與灰暗,它的「侘」不是零落和消沉,而是真正地以心融入自然、感悟自然,在天地的廣闊和生命的豐饒中敞開了思緒與心胸,然後安之若素,寧靜淡泊,以更沉靜之心去發現和感受稍縱即逝卻又無時不在的美。

DP--02---issue-120

我們從畫家楊奕軒的畫作中感受到了大自然在平靜安寧與茂盛喧鬧之間的兼容並蓄。那氤氳墨色間的蒼茫山林,似真似幻,空寂之間是畫家一點一滴、一筆一劃的反覆淬煉,如親手將滿山的樹木一棵棵栽培下去,直到滿目是層巒疊翠,耳畔傳來啁啾鳥鳴。

DP--04---issue-120

當你觀察著周圍的世界,可曾關注過那多姿多彩背後的影子嗎?它們在光的另一端編織出一個層次豐富、靈動變幻的世界,是畫家劉韋岑筆下「一個充滿希望、活力與歡樂的世界。」是拋去色彩後更加單純的物象,在時光的變化下溫柔隨和地改變著,如夜色和流水般承載著細膩豐富的情感,也可以打開無限的想像空間和如詩般的意境之美。

DP--01---issue-120

「一切藝術的本質都是詩。」在劉玲利的畫作中,這首詩暈染上了更多的東方韻味,凝練素淨,柔美和諧,揮灑飄逸著情思。幼時看到父親在家中吟詩作賦的記憶,成為了她如今畫中的明月秋風、花香鳥鳴,隨古人詩中的畫面穿越千年依然明晰爛漫。更讓她可以從煩擾的日常事務中游離出來,專注在一朵花、一片雲,與它們融為一體,進入美妙的天人合一的狀態。

DP--06---issue-120

在當下這個講求快速和效率的時代,這份安靜空靈的狀態如逆流而上,卻是許多藝術家依然在堅守和遵循的創作路徑。在畫家張國二的藝術世界中,凋零的樹葉,路旁的雜草都可以成為他細緻描繪的對象。儒家思想和宋代理學深深影響著他,融入了西方油畫技法與宋代花鳥山水畫的意境,兩者相襯相映的畫面之中,令人真切感受到了生命的活力和自然的造化。「即便是一片葉子,它也會隨著四季變化,顏色、外觀和狀態都在時時刻刻變化著,就像蘊藏著一個宇宙和時空在其中。」

DP--05---issue-120

「一花一世界,一葉一如來」,當一片秋葉落下,陶藝家林映汝與木葉燒這種傳奇工藝因緣際會。在此後千百次的實驗和燒製中,她將傳統的木葉燒化作了一幅幅以葉為筆墨組合而成的禪意畫卷,更創造出了歌頌神佛慈悲之浩蕩的「黝藍」釉彩——「木葉藍晶」。她的作品隨一片落葉飄逸在超然之中,遁入了明淨無執的空靈之境,回味悠長。

DP--03---issue-120

曾有西方學者提出侘寂理念源於三點簡單的現實:「無常、無終、無盡美」,既然世事無常,那便珍惜眼前的幸福與美好;既然本無完美,又何苦去執著完美。當放下心中執念,讓思想變得空靈明靜;當遵從老子的「萬物之始,大道至簡」,而讓人生變得質樸又簡單,侘寂中便生出了美,美的靈性,美的自然。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20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