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山海
從過往與自然中,擷取著領悟與感懷,以筆墨喚醒亙古天地與時空的想像,探尋著生命在其中無盡的輪迴與等待
- 作者 Magnifissance Magazine
- 繪畫 Cheng-I Wu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1998年,吳繼濤從臺灣東海大學美術研究生班畢業不久,受自己的導師,臺灣著名藝術家、藝評家倪再沁先生的推薦,留校教授水墨畫。儘管倪先生此後已經轉任為國立臺灣美術館館長,但依然會在假日邀約吳繼濤一起畫畫聊天。
其實,那時候吳繼濤在畫作上的署名還是他的本名「吳正義」。一次,他與倪先生談起了關於畫家的字與別號,倪先生突然問起他最喜歡哪一位畫家?吳繼濤回答:「當然是石濤啊!」先生思索片刻便告訴他:「那你的字就叫繼濤好了!」
吳繼濤想了想,覺得這個名字很不錯,既有承繼清代大畫家石濤筆墨的含義,又有江河繼起之浪濤的意蘊,於是四百年前的那位有著「畫僧」之稱的大畫家石濤,從此有了吳繼濤這麼一位從未謀面的追隨者。
如今的吳繼濤是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專於水墨畫,並著有《臺灣現代美術大系—文人寫意水墨》等美術理論著作,舉辦過多場個展,作品被多家美術館收藏。說起一直熱愛和堅持的水墨畫,他說他那種對古老筆墨的感覺是與生俱來的,「我當年跟一般的中學生很不一樣,就是能看懂那些比較古典的筆墨的東西,覺得畫水墨畫可以讓自己沉澱下來。」
全景重組
在吳繼濤的畫作中,我們可以看到傳統中國水墨在現代所實現的一種更為細膩,更具光影感的視覺表達。尤其是最能代表文人精神的山水畫,山和水都呈現出更立體和富於質感的狀態,同時又有傳統繪畫特有的筆觸技法,在瀟灑酣暢的勾勒、精心營造的暈染皴擦中,體現出他恰如清代畫家石濤一般,對過往歷史沉澱的繼承與尊重,對未來的探索與開拓。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