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b_home-issue-129

主編寄語:逍遙遊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兩千三百年前的一個清晨,當莊子筆下的鯤鵬振翅,「水擊三千里」,掠過北冥的波濤,中國人的精神便生出了「垂天之雲」般的翅膀,在每一個渴望自由的靈魂裏投下逍遙的影子。自此,逍遙不再是虛無縹緲的幻想,而化作了可以觸摸的文化血脈。

issue-129-1

江南園林那飛簷翹角上的逍遙最是輕盈,微微上揚的弧度,似大鵬展翅,將飛未飛之際,彷彿讓整片天空都靈動起來。漢服羅裙裏的逍遙別有韻味,一步一漾,似將逍遙的韻律化作了流動的線條。而文人墨客筆下的逍遙更是氣象萬千,好似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曲水流觴間,筆墨如鵬鳥翱翔於九霄。

issue-129-2

懷著這份流淌千年的逍遙情懷,我們此次的時尚大片,將當代服裝設計與傳統建築之美、自然天地之境交相輝映,於物我兩忘的意境中,演繹出屬於當代的逍遙詩篇。清晨,輕揚的裙襬與輕柔的晨霧交織,描繪出「水光瀲灩晴方好」的朦朧之美;傍晚,飄逸的衣襟隨麥浪起伏,與「落霞與孤鶩齊飛」的詩意共鳴。當月洞門中映出飄舞的衣袂,當古剎飛簷襯托曼妙的身姿,最美的風景由此而生,恰如莊子《齊物論》所言:「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issue-129-3

藝術,歷來是逍遙精神最理想的載體。而今,那些隱於山林之間的當代博物館建築,更是將莊子的哲思具象化為可遊、可居的實境之所。本期,我們探訪了位於阿爾卑斯山麓的Susch博物館。建築師移除了千噸山岩,使整座建築彷彿自山脈肌理中自然孕育而出。粗獷的岩石牆面與極簡的混凝土結構交錯咬合,古老修道院的遺跡與現代鋼構交織成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issue-129-4

而在遙遠的東方,著名美籍華裔建築大師貝聿銘在信樂群山間構築的MIHO博物館,則描繪出另一幅逍遙畫卷。這位「建築詩人」以《桃花源記》為靈感,創造了一條當代版的尋幽探祕之路。穿越隧道,跨過吊橋,當那座被晚霞染紅的玻璃與鋼鐵結構建築突然躍入眼簾,巨大的玻璃幕牆倒映著蒼翠的古松,三角形的屋頂與遠山相互唱和,每位訪客都彷彿成為了當代的武陵漁人。

issue-129-5

在距離柏林喧囂僅二十五公里的郊野,一座十八世紀的城堡Schlossgut Schwante正書寫著普魯士版的逍遙傳奇。這座沉睡了兩百多年的巴洛克莊園,在收藏家夫婦LorettaWürtenberger博士與Daniel Tümpel的妙手下甦醒。他們不是簡單地陳列藝術品,而是讓雕塑在樹下沉思。Würtenberger博士在專訪中對《品位》透露:「自然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宛如我們的共同策展人。」確實,當晨霧輕撫花園裡的克里斯蒂安·揚科夫斯基的雕塑,當夕照為 喬治·瑞奇的作品鍍上金邊,這裏便成為了「一個可以在此沉思、靜默,讓心靈拓展的空間。」

issue-129-6

本期還有更多精彩的故事, 邀您共赴一場跨越東西方的味覺逍遙遊。我們採訪了Stéphane Meyer這位在歐洲名流和巴黎餐飲界久負盛名的「香草師」。他總在黎明時分潛入山野,用感官辨認每一株香草的靈魂。令人驚歎的是,這位香草魔法師的靈感源泉之一,竟來自遙遠的東方修煉方法。要想一探究竟,不要忘記訂閱本期雜誌。

issue-129-9

與此同時,我們循著南宋林洪《山家清供》的足跡,為您重現兩闋飲食詩畫。這些不只是食譜,更是古人食飲有節,起居有常的生命智慧。無論是巴黎香榭麗舍大街上的米其林後廚,還是宋代文人的山居廚房,味覺的逍遙從不分東西。歸根結底,真正的美食之道,永遠是人與自然的真誠對話。

issue-129-7

從莊子筆下「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鯤鵬,到今天鋼鐵水泥的現實中渴望飛翔的心靈,本期雜誌試圖呈現的,正是這種跨越千年的精神傳承——在藝術、建築、時尚與美食的生活美學之中,探尋逍遙精神的當代表達。在這個快節奏的時代,希望本期內容,能為您照見那片屬於自己的逍遙之境。畢竟,真正的逍遙,從來都不是逃離現實,而是在塵世中修得一顆自由的心。

這個故事出自《Magnifissance》129期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