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的延續
源自東方的經典之美,優雅雋秀,回味深長,為今天的我們依然帶來無盡的感悟與啟迪。
任教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東吳大學的張克晉教授,畢生致力於中華傳統文化、書畫、文物、藝術、美學等領域的研究、教學、創作。長期於台北故宮博物院鑽研書畫及文物,深入走訪華夏名山摩崖,名勝古蹟,形成了古韻悠然、精雅不俗的藝術風格。
張教授另一個廣為人知的身份是“玲瓏山房”的主人。“玲瓏”是他為自己書齋取的名字,“那時我在台北故宮研究玉器,對玉由衷地喜愛,中國古人為玉賦予了美好的思想和美學含義。”嚮往著古代文人君子那份謙謙如玉、溫潤雅和,張克晉選中了帶斜玉旁的“玲瓏”二字,唸起來如玉般清脆靈動,伴隨書齋春來暑往,至今已經走過了數十年。
本期《品位》特別邀請張教授與大家分享他多年積澱的深厚東方文化與美學造詣,從他深入淺出的談話中領略東方美學那餘韻悠長的恆久之美。
您作為知名的中國文物收藏家和鑒定家,在書畫、瓷器、建築等各個領域都有極為深厚的造詣,在數十年的鑽研中,有沒有您特別偏愛的領域呢?
我研究過的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領域確實很多。從文史上來說,先秦的經學,像是《詩經》、《易經》,西漢時期的《史記》,我一輩子都在很努力研究的。古董收藏方面,宋代瓷器是我研究的主題,也是我收藏的一個主項。相信研究藝術和文物的人都會讚同,中國歷代瓷器中,宋瓷是最令人心馳神往的。我自己既在研究,又在進行創作的書畫方面,我更偏愛書法,可以說是我一生的最愛,讓我這麼多年一直陶醉和沉浸在其中。如果現在讓我跟你們講書法,那三天三夜都講不完,希望以後找機會專門講,這次就先打住吧!
這些古老又遙遠的東方文化藝術,至少都有上千年的歷史了,許多人會感覺它們晦澀難懂,距離當下生活非常遙遠沒有共鳴,那是什麼能吸引您醉心其中,持續不斷鑽研幾十年呢?
當然最主要是因為美,中國歷史上留下的經典文化藝術有著很獨特的美感。以宋瓷為例,它造型如此簡單,就一個顏色,可它的線條、色澤會令人百看不厭,從中感受到寧靜深邃。這是東方美學的特色之一,有回味,引人深思。就像唐詩,唐朝的詩人何止千萬,但大家耳熟能詳的,青史留名的就那麼幾十位,李白、杜甫、王維、白居易,因為他們的詩也是耐人尋味的,這樣就能經得起歷史的考驗,讓今天的人還能沉醉其中,讀起來有很深的情感共鳴。
這些傳統經典的文化藝術,經過了上千年,甚至幾千年,雖好似距離現在很遙遠,但是如今我們去博物館看到王羲之的書法,看到歷史上那些大畫家的畫作,我們依然自然而然感受到它們的美感,會被吸引去學習它、研究它。
研習這些傳統經典的美感和思想,能為現代人帶來些什麼呢?
那些歷史上輝煌的人文藝術成就,那些經受住時間考驗的美感會為我們持續帶來美的啟發和靈感。無論東方歷史上的書畫家、文人,還是西方的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古希臘、古羅馬的建築雕塑等等,他們一直持續影響著後世的審美和創造。
這裏我想糾正一下人們對“傳統”這個詞認識上的誤區。很多人提到傳統時,會感覺是過時的,是過去有的,其實“傳統”應該是以前有,現在仍在繼續,並且會延伸到後世的這才叫做傳統。如果以前有,但現在沒有了,那不管是一個器物也好,一個思想或工藝也好,就不是傳統了。所以傳統的概念是有延續性的,它是活的,具有有機的延續性。就像一條歷史的長河,其中的時間會自然淘汰掉那些粗糙的、醜陋的東西,能留下的就是好東西,是經典。
那作為現代人該如何創造出也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具有我們當代特色的,可以給未來人留下的東西?如何在舊有傳統的基礎上去突破呢?
藝術創作者都會追求創新,我認為任何創新,尤其藝術上不存在一個架空的創新。創新是在傳統的根基之上,一直不斷精細化、深入化,隨著積澱越來越深厚的時候,作品會自然體現出你個人的個性。這個個性代表了你這個人,是獨一無二的,不同於任何人的,這就是突破和創新。
許多成功的藝術家,像是張大千,他獨創的潑墨畫法。如果你思考一下他們作品的價值究竟源自哪裡,就會發現它們都有著深深生長在傳統上的根,這樣的作品才是能活的,經得起時間考驗,不會枯萎的。
所以想要從事藝術領域的人,首先一定要有傳統的根基,也就是掌握好技法,用歷史上的經典培養自己的審美。不管是學油畫、水墨,還是雕刻、陶藝,一定要先把基本功練好。
在當下的社會環境,想要打好傳統的根基似乎並不容易,您對此有怎樣的建議呢?
首先要有好的心態,要靜心,就像《大學》中所講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心定下來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然後靜心才能安於當下所做的事情,才能去思考,思考的結果是開悟,得到你想要的最高層次的東西,這就是美。
這對現代人來說很不容易,現在整個社會都很浮躁、急功近利。古人沒有手機網絡,他們想靜下來比我們容易多了。但我們還是可以通過去接觸經典,讀經典的書,看經典的藝術來修養自己的內在品質和德行。這種內在的美流淌出來,流進創作的作品中,作品就會散發出不一樣的氣韻。
例如:儒家一直強調反求诸己,不假外求,佛家講成佛在心。只有內心清淨下來,清楚的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符合天地大道的美,才能把這種美呈現在外在的言行舉止或者創作的作品中。就好像中國古代很多文人的品格是非常高雅、瀟灑和飄逸的,他們的這份氣韻自然而然會流露在他們的詩詞字畫中,回味無窮。
現在很多生活在都市中的人都很喜歡源自東方的禪意和侘寂美學的設計和藝術風格,喜歡那種貼近自然、放鬆愜意的感覺,為什麼東方美學能帶給人這樣的感受?
這種美學的文化淵源來自於中華傳統文化的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從道家的虛無到儒家的素樸,再到佛家的空寂,東方的美學一直追求著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為什麼要與天合一呢?因為天是最高的、最廣大的,也是最遙遠的,所以天是玄的、玄妙的,難以企及,需要我們不斷去追尋。這條追尋的路徑便是接觸自然,從中體悟天地間的造化,然後去學習效仿其中的美妙。
這個過程是永無止境的,大自然中一朵開放的花,你用全世界最好的相機,最偉大的攝影師來拍攝,也不會完全拍出它真實的顏色。這就是自然的美,無窮無盡,我們可以無止境地追尋它,當在某一刻我們追求到它的時候,我們不就是與它融合在一起了嗎?這就是天人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