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上的柔情與時光

心懷對古老工藝的憧憬,愿用双手重現往昔的精緻。當情感的溫度融入了一件件皮雕作品,「那十次」過程中的艱辛,又如何?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十七、十八世紀,整個歐洲都曾沉浸在對中國物品的迷戀中。溫潤細膩的瓷器,光潔絢麗的絲綢和刺繡,以及雕工精美的木雕和貝雕家具在海上漂泊數月,準備迎接它們的是華麗宮殿中最顯著的位置和王室貴族翹首以盼的目光。這往日的輝煌,如今依然能在全球各大博物館中尋到一些美麗的印記。青花與粉彩的光潤色澤,景泰藍的富貴華麗,工筆畫中的溫婉女子,衣裙上精巧細緻的刺繡,髮鬢上巧奪天工的珠寶頭飾,每一件都能喚起心底深處對那份曾經的華夏禮儀之邦精緻生活的嚮往。

品牌創始人劉藻

生長在北京的劉藻,正是這樣一位對中國過往的精緻生活滿懷憧憬之人。為了找回那段失落的輝煌,她創辦了「那十次」品牌。初聽「那十次」,許多人都對這個名字感到好奇,劉藻解釋道:「『那十次』是蒙古語牛皮的譯音,我們是做皮具的,就乾脆把皮子作為名字了。」皮雕製作工藝複雜,从构思、手繪、出圖、打板到雕刻、染色、最後的縫製,上百道工序中,無論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要全部重來。最後成功的新品,失敗次數絕對不會少於十次。「不過,當你手中拿到了最終那件成功的作品,你會覺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劉藻選擇這樣一份事業,一個主要原因是源於她的家世。劉藻的外婆是滿清皇族,她因此常被朋友稱為「格格」。劉藻回憶起外婆九十大壽時,她送了老人家一盒名牌粉餅做禮物。「外婆問我這是好東西嗎?我說當然是啊!全世界最有名的牌子之一。她說:『我沒覺得啊!這不過是個塑料盒子。』」外婆為劉藻講起了她當年在王府用的香粉。純天然的茯苓、珍珠和香料研磨成細細的粉末,盛放在精美的掐絲琺瑯小盒裏。有真絲繡花的粉撲,還會在粉上放一個纖細銀絲編成的篦子,只要篦子變黑,就表明裏面的粉變質了,需要更換。「這就是我們祖先的生活,她們可以活得如此精緻。」

若要查看全部內容請點此訂閱,謝謝!(若已訂閱,請登錄
分享在 facebook
分享在 pinterest
分享在 email
分享在 twitter

Inspired by Ancient Wisdom

探尋經典之美

shenyunzuopin